今日不管孩子,明天他出了社會由別人來教訓他,傷害可能更多千百倍。
隨著安全又有軟墊的遊樂場越來越多,關於遊樂場的可怕傳說也消失了,那正賢會不會也慢慢地不見?每天獨自一人待在沒有小孩會來的遊樂場應該很孤單,有可能牽著他的手,移動到其他受歡迎的遊樂場嗎?當然,或許在這過程中,他就灰飛煙滅了。跟其他小孩玩遊戲的樂趣甚至不及他的一半。
如果恩英來的話,他會把手上正在玩的東西全丟給恩英,向她跑過來,所以恩英感到很開心。她漸漸變得沉默寡言,會和正賢一起坐在遊樂場等媽媽。恩英看了很心痛,因此經常買餅乾去遊樂場。一點也沒長大的正賢,常常會誤以為恩英也還是個小孩子。又粗又潮濕的沙子裡滿是異物,有斷裂的鞦韆、故障的蹺蹺板、生鏽的鐵棒。
只有恩英的第一個朋友正賢還留在這裡。最近她偶爾會懷疑,正賢說不定不是死亡的孩子,而是遊樂場兒童死亡意外的謠言所構成的靈體。江啟臣指出,雖然遭遇挫折,但接下來面臨高雄市議長改選以及高雄市長的補選,國民黨沒有任何退卻的空間,也沒有躊躇的時間
1992年發生洛城暴動時,時任總統老布希(George H.W. Bush)也曾派兵支援。班奈特承認這篇投書不應該出版,且編輯過程不夠仔細。」I want to explain why we published the piece today by Senator Tom Cotton. https://t.co/GvWwf7i0Wu— James Bennet (@JBennet) June 3, 2020班奈特稱,「我們理解很多讀者認為參議員柯頓的論點令人痛苦,甚至危險。除了這次事件,班奈特任社論版主編任內引發過其他爭議。
3名《紐約時報》記者表示,他們的線民已因此拒絕再向他們提供情報。「我越發得到一個結論,那就是投書的形貌已經殘破不堪。
《紐約時報》報導,紐約記者工會NewsGuild發布聲明,批評這篇投書推崇仇恨。「我認同以開放態度公開徵求意見的原則,即使對於我們可能不贊同的文章亦然。Photo Credit:AP / 達志影像共和黨籍參議員柯頓。《紐約時報》報導,他任內的社論版去年曾刊出反猶太的漫畫,後來撤稿道歉。
該事件起因是種族隔離主義者不滿大學招收退伍非裔軍人,而發動抗議。我們相信,這就是他的言論需要大眾審查和辯論的一個原因。」「我以為的初衷,不是告訴你們該思考什麼,而是幫助你們建立自己的思考。有些城市的地方執法部門分明迫切需要後援,癡心妄想的政客卻拒絕採取必要行動以協助維持法律。
《紐約時報》日前刊登美國聯邦參議員柯頓(Tom Cotton)投書,內文支持政府動用軍隊對付抗爭者,招來讀者批評,亦有內部員工表達抗議,社論版主編班奈特(James Bennet)最終辭職。超過160名職員計劃於周五發起罷工。
負責這篇投書的責任編輯盧賓斯坦(Adam Rubenstein),在編輯過程中曾向圖像編輯史蓋爾(Jeffrey Henson Scales)要一些1962年密西西比大學騷亂事件的執法部隊照片。而這篇文章就是基於這樣的精神而刊出。
我會以開放的心態這麼做。有數十名員工不認同社論版刊出這篇文章,在推特表示,這將會害《紐約時報》非裔員工置身危險之中。柯頓的投書說了什麼?當地時間本月3日,《紐約時報》網站社論版刊登共和黨籍參議員柯頓的投書,標題為「出動軍隊」(Send In the Troops),內文提到美國各地近日出現的動亂,數名現役警察遭到示威者槍擊,還有1名77歲退役警察為阻止搶劫而被槍殺。」《紐約時報》社論版也在當天刊出班奈特自我辯護的投書,強調他自己也不贊同柯頓的意見,但認為刊出與自身不同的觀點非常重要,「如果我們只發表編輯本身認同的觀點,將會削弱《紐約時報》的完整性和獨立性,也背離了我心中認為我們所秉持的初衷。」薩茲伯格強調,「我們不會隨意刊出任何一篇社論——文章必須精確和誠信地探索時下議題。史蓋爾當時對此表示反對,認為將該事件與現況對照,是錯誤類比,但仍將照片傳給盧賓斯坦。
《紐約時報》可能被曾代表共和黨參選副總統的前阿拉斯加州長裴琳(Sarah Palin)控告誹謗,因為班奈特主編的一篇文章誤指她和2011年圖森槍擊事件有關連。Photo Credit:AP / 達志影像《紐約時報》社論版主編班奈特,已於當地時間7日辭職。
投書引來的劇烈批評柯頓投書引起廣大批評。柯頓寫道,「有件事能恢復我們街道的秩序:展示勢不可擋的武力來驅逐、拘捕違法人士,最終能嚇阻他們。
」薩茲柏格表示,也許他自己能看到《紐約時報》立場以外的論點價值,但對讀者而言,可能很難理解。」柯頓更舉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非裔平權運動為例,指出前總統艾森豪(Dwight Eisenhower)、甘迺迪(John Kennedy)、詹森(Lyndon Johnson)都曾派遣軍隊驅散暴民。
」史蓋爾之後再次在社論版的群組裡表示,這篇投書非常不恰當,不該出版。盧賓斯坦則回答說,「對啊,這篇文章裡有好幾個這種狀況。尤其在數位平台,讀者可能沒有意會到,外部來的「投書」不代表《紐約時報》的意見。《紐約時報》發行人薩茲柏格於當地時間7日宣布,班奈特已經辭職。
然而,「當中確實也有錯誤」,對於如何處理投書,必須大幅重新思考。」然而,到了4日晚間,薩茲柏格態度丕變,透過工作通訊軟體告知員工,社論版編輯審核過程粗糙,才會刊出這篇「不符合我們標準」的投書,「鑒於這不是第一次發生,社論部門勢必將採取措施減少這類狀況再次發生」,該部門必須重新評估「投書意見」在社群媒體時代的各方面定位和影響力。
」4日早上,《紐約時報》發行人薩茲柏格(A.G. Sulzberger)亦寄電郵給員工,支持社論版刊出這篇文章。「投書」不代表報社立場薩茲柏格接受《華盛頓郵報》電話訪問時,讚賞班奈特任內所達成的任務,包含擴大專欄作家群、激發員工撰寫時事評論等。
然而那時,文章已於線上刊出。據稱有800名職員連署反對刊出這篇投書,向社論版高級編輯和新聞部反映,柯頓的投書充滿錯誤訊息,例如其中對反法西斯主義份子的指責。
然而,「投書」選文的界線為何,仍沒有答案。編輯過程粗糙,刊出前主編沒看過班奈特在5日舉行的會議中承認,在柯頓的投書刊出之前,他並沒有閱讀過內容。投書在《紐約時報》內部也引起爭論。美國反種族歧視運動激烈,除了街頭騷動,戰火也燒到媒體辦公室內
」「我以為的初衷,不是告訴你們該思考什麼,而是幫助你們建立自己的思考。編輯過程粗糙,刊出前主編沒看過班奈特在5日舉行的會議中承認,在柯頓的投書刊出之前,他並沒有閱讀過內容。
」史蓋爾之後再次在社論版的群組裡表示,這篇投書非常不恰當,不該出版。然而那時,文章已於線上刊出。
」柯頓更舉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非裔平權運動為例,指出前總統艾森豪(Dwight Eisenhower)、甘迺迪(John Kennedy)、詹森(Lyndon Johnson)都曾派遣軍隊驅散暴民。我們相信,這就是他的言論需要大眾審查和辯論的一個原因。
评论留言